良渚文化:让世界看到“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化:让世界看到“文明的曙光”
欢欢一、何谓良渚
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遗址的核心区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年到4300年,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环太湖领域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由民国时期的施昕更于1936年首次发现,后来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命名为“良渚文化”。
此后,良渚文化考古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80多年,历经4代考古学家,目前还在进行中。据最新统计,良渚文化目前已经发现了350多处遗迹,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镇的良渚古城系列遗址为核心,辐射长江三角洲,范围涉及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等省市,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良渚文化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发掘了古城、水坝、居址、墓葬等大量遗址,出土的玉器、漆器、陶器、石器数不胜数。
2019年7月6日,包括水利系统在内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评语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迄今发现的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遗迹。更重要的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终以实证而得到国际承认。在此之前,国外学界长期认为中国文明始于商代甲骨文出现时,距今约3000年。据我国史料记载,夏朝建立于4000年前,而良渚文化的兴起和繁盛比夏还要早1000多年。
二、良渚的出土器物
良渚是个妥妥的“玉器大国”,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玉器文明。玉器是良渚时期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作为良渚等级最高级别的墓葬,反山和瑶山两大墓群,出土玉器超过6000件,而且多是高级、精美的珍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玉琮、玉璧、玉钺。这里重点介绍良渚的礼玉——“六器”“六端”
所谓礼仪玉器,顾名思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据《周礼》记载,主要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为“六器”。此外又有“六瑞”之名,与“六器”含义并不一致。也是上引《周礼》一书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是为“六瑞”,其实只涉及圭、璧两种礼玉。
玉琮
良渚玉琮是由良渚人制造的,其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良渚玉器品种丰富,已形成了自己的玉器体系,在中国史前玉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
它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琮的形状外方内圆,根据原始先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象征着天地的贯穿。由此可见,琮对于良渚人来说,是一种礼制重器,是象征王权、神权的统治阶级的法器。
尽管玉琮的器型和或繁或简的兽面纹基本相同,然其高矮、方圆和大小各异,节数也有多寡,用途也不可一概而论。就现有资料来看,真正可称为玉琮的是器身较大而中孔较小(器身多低矮,有1节或2—3节)者和形制为内圆外方、器身较高(往往节数较多)、上大下小、略呈方柱形者两大类,特别是以方柱形的多节长玉琮最为典型,因而颇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有专家认为玉琮是同原始宗教(巫术)有关的工具。它被葬入墓中,表明玉琮既是良渚先民用以保护死者、镇墓压胜、辟凶祛邪的法器;同时又具有敛尸防腐的作用(先民认为)。综此,反映出随葬有大量玉琮的墓主人生前具有特权,既占有财富,拥有妻妾,又可杀殉奴隶,应是当时的显贵者,有的可能是军事首领,实际上,也是最早的奴隶主。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大孔的璧)这一名称。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玉圭 一种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上端是平头的,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与戈的顶端相似,叫“尖首圭”。
它们作为礼器,一方面是天子和大臣身分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朝会典礼时的必带之物。
玉璋
把圭的上端斜着削去一道斜边,剩下的便是璋的形状,所以《说文解字》称:“半圭为璋”,郑玄说:“半圭日璋”。
璋的种类,《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五种。赤璋是礼南方的玉器,由器名看应是红色的玉璋。大璋、中璋、边璋应是以尺寸的大小为别,根据《周礼》所记,璋的用途有以下几种:一、祭祀南方之神(赤璋一一;二、天子巡守,祭祀山川(大璋、九寸中璋、边璋);三、诸侯聘女(大璋);四、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牙璋、七寸中璋)。
玉琥
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中国古代视虎为百兽之王,对它的印象最深,因而用玉石雕琢成虎形,或在器物上雕琢虎纹,是极常见的现象。
琥作为礼西方之神白虎的礼玉,具有“发兵”之用完全是可能的。
玉璜
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璜形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璧一分为二,因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璜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的。根据那志良先生的意见,“璜之形,是模仿‘虹’的。古人对于天上种种形象,感觉兴趣。….…雨过天晴,彩虹又出来了,五光十色,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用玉或石,模仿彩虹之形,这便是‘璜’” 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这里是其他玉器 玉钺 玉钺顶部有一半圆形钻孔,上部有一圆形钻孔,便于用绳索对玉钺进行捆扎固定。
良渚文化时期,部落首领既是部落的军事首领,又是部落内部的宗教领袖,集军权、神权于一身,而玉钺则是这些部落首领手中的“权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在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墓葬中,玉钺往往放置在比较显著的位置,此时的玉钺,已完全脱离了实用器具的范畴,成为专门的礼器,是墓主人生前拥有军事统帅权力的象征。
玉镯玉镯是我国装饰佩戴中的大件首饰,龙首纹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且主要见于良渚文化早中期的环、镯、璜、管以及锥形器等少部分玉器的外缘,个别也见于出土的圆雕玉器,早期一度是良渚文化玉器上唯一的题材纹饰,以后经逐渐演变而最终演化为兽面纹,与神人兽面纹一并成为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上最流行的主题纹饰,也是良渚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纹饰。
玉管串 玉管、玉珠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组成组玉佩挂饰的基本元素。
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玉管一般有圆柱形、琮形、钟形等。玉珠的器身大小不一,素面,中有对钻圆孔,少数为隧孔。
下面是刻符陶罐、陶鼎及穿孔石刀
良渚文化时期,制陶工艺已臻于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刻符黑陶罐,是良渚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件陶器反映了良渚时期陶器制作比较高的一个水平。在它肩部一圈刻了有12个刻符,这些符号对我们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陶鼎
良渚文明是一个以稻米为主要食物的古代国家,他们的陶器种类繁多,其中陶鼎是最主要的炊器,造型多样。良渚人还使用特殊的隔档鼎来煮干饭。陶鼎由陶釜演变而来,一般陶鼎用来煮粥。
双孔石刀 其一是用作普通农具,用于收割谷物。
使用时可能用绳子通过打出的孔绑在使用者的手上,用于收割谷物或是切割各种细长的物体。也有可能用绳子绑在附带的木柄之上,延伸使用的范围。其二是用作某种象征意义的礼器。
三、文明对话世界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更新、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良渚古城遗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显露。后申遗时代,良渚文化的传播工作有了国际化的任务和要求。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以“良渚”为名推动文明对话,不仅体现了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反映出中国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决心。让“世界遗产、文明圣地”的独特魅力延续。